图片来自汉击鼓说唱陶俑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
文 | 贞文
德音乐教出品
咚!咚!咚!
怦然,于是心动。
鼓点,
是脉搏的跳动,
是战马的嘶鸣,
是舞者的腾跃。
毫无雕饰,
动人心魄。
《风俗通义》曰:
“鼓者,郭也,春分之音也。
万物郭皮甲而出,故谓之鼓”
[注]郭 :“郭”同“廓”,有扩张、延伸与成长等意。
鼓,这种古老的乐器,
具有沟通心灵的力量。
其节奏之美,
是人与天地的对话,
是自然之力与人文华章的融汇,
是力的展示、
情的抒发、
心灵的呐喊,
更是“看得见的声音”!
它究竟从何而来?
又有着怎样的过往?
1
鼓起源久远,
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、
古埃及、古印度等,
都是它最早的发源地。
世界各地,
都有着他们的身影。
(亚述人击鼓石雕像)
▼
在印度音乐中,
鼓是掌握时间和节奏的乐器。
(木丹加鼓[Mridangam],印度最古老的鼓,这是一种双面鼓,多用于南印度古典音乐和婆罗多古典舞中。)
▼
而在遥远的北欧,
它则化身为一个充满神力的法器,
同温驯强壮的驯鹿一起
构成了北欧萨米文化中独特又必不可少的符号。
(萨米鼓图案,萨满使用鼓让自己进入通神的状态而获得未来的信息。)
▼
在非洲音乐里,
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,
现代意义上的非洲手鼓,
多指西非的Djembe(金贝鼓),
是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。
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中,
“鼓”和“舞”是同一个字。
(传统Djembe 巴黎自然博物馆藏)
▼
而上古时期的中国,
皇帝与蚩尤争霸,
风后以夔牛之皮为黄帝造战鼓,
鼓声如雷,
震得蚩尤丧失神力,
终于取得了逐鹿之战的胜利。
(《山海经》中关于夔牛的描写,景印《文渊阁四库全书》)
▼
人们把它看作是沟通神灵的工具,
是祭祀天神的礼器,
而雷也被视为是天地之鼓。
(山西芮城永乐宫朝元图中的雷神)
▼
上古时期,
圣王的乐官
敲击拍打石器,
引来百兽共舞,
天地律动,
在华夏九州缓缓流淌。
(陶牛蹄连座鼓,成都博物馆藏。摄影:成都博物馆)
▼
而有文物可考的鼓,
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。
1980年于山西襄汾县陶寺出土的陶土鼓,
以陶土为框,两面蒙皮,
是当时的乐器。
(土鼓,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(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, 山西省博物馆藏。)
▼
最早的鼓,据说是用鳄鱼皮制成,
据考,“鼍似蜥蜴,长丈余,皮可冒鼓”,
此外,
还记载有用蟒皮和麋皮等做的鼓皮。
属于“八音”之中的
革类乐器。
[注]八音 :古代乐器分类法名称。西周(约前11世纪—前771年)已出现,见《国语·周语》伶州鸠论乐。八音为:金(如钟、镈)、石(如磬、编磬)、丝(如琴、瑟)、竹(如箫、篪)、匏(如笙、竽)、土(如埙、缶)、革(如鼗、雷鼓)、木(如柷、敔)八类。(来自《中国音乐词典》)
(永登乐山坪彩陶鼓,新石器龙山文化时期[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]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,摄影:苏木)
▼
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非常高超,
铜鼓的出现,
为鼓这个大家族又增添了新的一员。
(商晚期,双鸟饕餮纹铜鼓,目前已知仅存两件。)
▼
到了周代,
国家专门建立了管理鼓乐的机构,
设置了名为“鼓人”的官职,
并制定了一套鼓乐制度。
而在春秋时期,
铜鼓在少数民族中非常流行。
此时的青铜鼓,
尚处在炊器、乐器不分的发展阶段。
(万家坝铜鼓,战国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此式青铜鼓大约是春秋中期之后,流行于今云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广东、湖南等地,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。摄影:苏木)
▼
兴起于西周,
盛行于春秋战国的钟鼓之乐,
是编钟与建鼓组成的乐队,
“八音克谐,无相夺伦,神人以和”
(《尚书》)
奏响了中华礼乐文明最精彩的华章。
(蟠螭纹鼓座,春秋时期,保利艺术博物馆藏。这件鼓座就是建鼓的鼓座,是中原地区发现的唯一一件,十分珍贵。摄影:苏木)
▼
(曾侯乙墓出土的彩漆木雕鸳鸯形盒上的建鼓舞图,湖北省博物馆藏。)
▼
(虎座鸟架鼓,战国,荆州博物馆藏。虎座鸟架鼓以两只昂首卷尾、四肢屈伏、背向而露的卧虎为底座,虎背上各站立一只引吭高歌的鸣凤,两凤中间悬挂一面大鼓。这种器物目前仅见于湖北、湖南、河南等楚地贵族墓葬,是楚地特有的一种乐器。文字来自荆州博物馆,摄影:李阳)
▼
从世界到东方,
从战场到庙堂,
都有鼓的身影。
它从远古走来,
在漫漫历史长河中,
又如何演变?
2
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,
在以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相结合的汉代鼓吹乐中,
鼓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,
鼓吹乐来源于西北民族的马上之乐,
作为一个历史乐种,
汉魏以来宫廷、军府,仪仗、宴飨,
都可以寻觅到它的踪影,
鼓声和着笛箫声,
让我们重逢千年之前的那场盛宴。
(鼓吹图)
▼
(汉画像石上的盘鼓舞,这种起源于汉代的舞种,在汉画像砖石中有十分丰富的资料,或飞舞长袖,或踩鼓下腰,或按鼓倒立,或身俯鼓面,手、膝、足皆触及鼓面拍击,或单腿立鼓上,或正从鼓上纵身跳下,舞姿各异,优美矫健。)
▼
眼睛如同弯月,
神态诙谐,张口嬉笑,
左手持鼓,右手握棒。
脊背弓起,表演开始!
汉代,民间说唱艺术受到了大众喜爱,
而这些说唱艺人被称为“俳优”,
他们三五成群,
或击鼓说唱,或吹奏乐曲,
博得观众的笑颜,
他们是活在市井的小人物,
却是活的历史。
(击鼓说唱陶俑,东汉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)
▼
到了南北朝时期,
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战争频繁,
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大融合,
也让鼓的种类进一步丰富起来,
有羯鼓、
(不鼓自鸣的羯鼓,莫高窟124窟)
▼
腰鼓、
(《观无量寿经变》舞蹈中的腰鼓演奏,莫高窟榆林25窟)
▼
答蜡鼓等
(不鼓自鸣的答腊鼓,莫高窟124窟)
▼
这些乐器在盛唐流行,
随着长安一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。
(双旗带纹铜鼓,唐宋之间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,摄影:苏木)
▼
隋唐时期的燕乐,
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
融汇于汉民族音乐之中,
展现出一种新的风貌。
(莫高窟第217窟,盛唐,不鼓自鸣的笙、阮、羯鼓、都昙鼓与穿楼阁而出的飞天彩带飘舞,使寂静的虚空生动而令人遐想。摄影:莫高窟)
▼
(陕西昭陵陪葬墓双人舞壁画,舞者着翻领宽袖舞服,头上簪花。飘带、衣饰飘拂,在一刹那停顿中,相对点头屈身靠近的动势和舞者配合默契的亲切表情。)
▼
隋代,
朝廷将民间流传的乐舞进行搜集整理,
完成了九部乐。
唐代吸取并完善了隋的九部乐,
形成十部乐。
在这些乐舞中出现了
节鼓、腰鼓,羯鼓、毛员鼓、鸡娄鼓、同鼓等
20种鼓,
和汉代以前的鼓已有不同。
(敦煌220窟北璧《药师经变图》东侧乐队,十三位乐人神态各异,演奏细腰鼓、横笛、尺八、笙、拍板、锣、花边阮、方响、筚篥、筝、排箫、毛员鼓、都昙鼓。这是唐代宫廷燕乐的乐器。)
▼
(击鸡娄鼓鼗牢鼓俑 ,后蜀,都博物馆藏 2001年成都后蜀赵廷隐墓出土,同墓出土20余件乐舞伎彩绘陶俑,服饰华丽,造型精致生动,从乐器、舞蹈、戏剧等方面反映了五代十国时期四川地区的音乐文化。摄影:寸日)
▼
(唐三彩骑驼奏乐俑,这尊骑驼奏乐俑的乐师是典型的高鼻深目络腮胡的胡人形象,手中的拍鼓也是从西域传来。摄影:博物馆刷展的白衣客)
▼
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,
历经百年沧桑,
唐代发展已达鼎盛。
佛教中的鼓除了有集众的功用外,
后来又被用来参加各种佛事赞颂唱念活动,
配合其他乐器来演奏佛乐,
“伎乐供养,庄严道场”,
“上彻天堂,下通地府”,
以镇生灵之心。
[注]:“爨”读cuàn
而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,
其音乐吸收了中国古代宫廷音乐
和传统民间音乐中的精华,
融合了道教信仰,
形成其独特的艺术特色
“琳琅振响,十方肃清”,
(《澄清韵》)
圣境仙乐,
飘然入耳。
(黄箓斋音乐片段,黄箓斋是道家洁斋法之一。道教音乐又称法事音乐、道场音乐,大约开始于南北朝时期[420—589年],是道教进行斋醮(jiào)仪式时,为神仙祝诞,祈求上天赐福,降妖驱魔以及超度亡灵等诸法事活动中使用的音乐,鼓乐在法事仪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。)
▼
随着坊市界限被打破,
宋代市民文化日渐繁荣。
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,
构成了宋代风俗人情瑰丽的一角,
也成了很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(《清明上河图》局部。为北宋风俗画,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,属国宝级文物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)
▼
流行于宋代的说唱艺术——鼓子词,
和变文相类似,
由韵文和散文相杂构成,
篇幅较为短小,
因歌唱时有鼓伴奏而得名。
内容丰富多样,
包含了人物传记,话本小说,文人作品等,
深受市井大众的喜爱。
而这些说唱音乐活动的场所,
人们把它叫做“瓦肆”和“勾栏”,
艺人们可以集中在这里
观摩、演出、交流,
这一时期的流行曲中还有
“陶真”“常赚”“诸宫调”等。
(女伎乐木俑 宋[960—1279年]2014年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铁拐村铁拐组宋墓出土,南陵县文物管理所藏。)
▼
明清以来,
鼓的数量与种类不如唐宋时多,
市民阶层不断繁荣,
志怪小说、戏曲说唱、民歌小调
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,
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。
(红漆彩画云龙纹手鼓,清,故宫博物院藏。鼓框上蒙革面,面上才回双龙戏珠纹,间以火云纹,形象生动。摄影:苏木)
▼
这一时期的鼓,
包括
荸荠鼓、板鼓、堂鼓、缸鼓、
腰鼓、书鼓、八角鼓等,
作为戏曲、江南丝竹等的伴奏。
(戏曲伴奏中的司鼓。司鼓者,又称之为鼓师、打鼓佬,是戏曲乐队的指挥,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,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。)
▼
在绵延千年的历史长河中,
鼓与其他艺术形式不断融合。
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中,
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美感,
震烁古今,缓缓铺展。
3
进入现代以来,
得益于音乐院校专业教育的创建和发展,
打击乐从民间进入高等学府。
(中央音乐学院一隅,图片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官网)
▼
在这个过程中,
很多音乐家做出了他们的贡献,
改革开放后,
著名民乐理论家、教育家、作曲及演奏家
李真贵先生和李明雄先生,
在专业音乐学院设立打击乐专业,
开始培养专业的打击乐人才,
鼓开始在专业院校中树种并生根发芽。
(李真贵教授演奏《鼓诗》片段)
▼
除了在专业院校,
在民间音乐和曲艺的世界里,
鼓也焕发出了它独有的生命力。
(京韵大鼓表演艺人)
▼
一群茂腾腾的后生,
伴着黄土高原飞起的沙砾,
疾风骤雨般狂舞,
飞扬的鲜红色流苏,
和着蹦跳的舞步,
在黄土高原上,
呈现出一场壮阔、豪放、火烈的舞蹈盛宴,
这就是安塞腰鼓。
(安塞腰鼓表演场景)
▼
它们是西北的欢歌,
同绛州大鼓、秦汉战鼓、长安鼓乐一样,
是这片土地上的活化石,
千百年来,
刻印在人们的记忆与青春里。
(山西绛州鼓乐艺术团演奏《老鼠娶亲》)
▼
有人说,
不是电视剧《四世同堂》的主题歌
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,
我们就不知道骆玉笙,
不是骆玉笙,
我们就不知道京韵大鼓,
而《重整河山待后生》
只是骆玉笙京韵大鼓生涯中厚积薄发的一角。
她博采众家之长,
创立了
以字正腔圆、声音甜美、韵味醇厚为特色的
骆派京韵大鼓,
开拓了京韵大鼓艺术的新生面。
(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)
▼
然而有学者提出,
专业的院校打击乐越来越没有特色,
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它的语言,
只有形而没有神,
我们失去了
它独属于民间音乐中特色的东西。
犹如大树要生长地枝繁叶茂,
就要有茁壮的根。
(凉山彝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宁南威风锣鼓表演)
▼
世易时移,
当我们急匆匆踏入现代社会后,
传统的东西逐渐被人们淡忘,
如何传承与发展?
成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关心的话题,
鼓要重新找回它的“神”,
就要寻找它的文化土壤,
扎根传统,默默生长。
(《老虎磨牙》安志顺先生演奏。安志顺先生出生于陕西绥德,自幼接受黄土高原丰富的鼓乐艺术熏陶,由他创作并领衔演奏的打击乐作品《老虎磨牙》《鸭子拌嘴》等作品,已成为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经典代表性曲目。)
▼
鼓潮动天下,
震地似雷惊。
鼓可能出现在音乐厅,
可能出现在广场上,
也可能出现在学生们的练习室。
它们或阳刚、
(飞鸟纹铜鼓,东汉,中国国家博物馆藏。摄影:苏木)
▼
(优人神鼓演出剧照。优人神鼓的表演,全程没有任何旁白、对话。只有演员的肢体动作、舞蹈与打鼓融为一体,呈现出一幅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的诗意画面。)
▼
(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《相和歌》演出剧照, 编导:孙颖教授,选自舞剧《铜雀伎》片段。表现中国汉代独有的乐舞表现形式——踏盘踏鼓,边歌边舞。)
▼
或威风凛凛、
(安塞腰鼓表演)
▼
或灵动轻盈,
(汉画像石上的乐舞)
▼
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,
千百年来,
它们的声音从未消失,
历经沧桑变化,
依旧光彩熠熠。
咚!
咚!
咚!
参考资料:
[1]景印《文渊阁四库全书》. 台湾商务印书馆发行
[2]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.中国大百科全书[M].北京: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.2002.9
[3]乐声.中华乐器大典[M].北京:文化艺术出版社.2015.4
[4]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.中国音乐词典[M].北京:人民音乐出社.1984.10
[5]苏泓月.古乐之美[M].上海:人民音乐出版社.2016.
[6]郝毅.敦煌石窟壁画中的古乐器羯鼓(续)[J].乐器.1986 (5).
[7]刘成章.安塞腰鼓
[8]正辰.看古代人如何对抗日常丧?音可通神,鼓舞人心!
编辑团队
选题策划主编:德音老师
撰稿:贞文
图文编辑:贞文
校对:无极、天真
审核责任人:茗茗
转载请微信联系:yzwenxuan
更多精彩内容,敬请关注
微信公众号:德音乐教(yzdyyj)
微信视频号:德音乐教
微信小程序:德音乐教
允中未来学习中心:yacla.cn
允中文教基金会官网:yzef.org.cn
多年来,我们通过理论研究、创作与制作、教学、传播与演出等多种方式,在家庭教育、基础教育、高等教育、社会教育、乡村教育领域落实乐教。推动高雅音乐环境教育普及,弘扬中华乐教的人文艺术精神,以青少年音乐教育带动全民修身,提升全民人文艺术素养,引领社会文明风尚。
扫码进入“德音乐教”小程序,
艺术家长廊、乐器博物馆、国乐的性格与味道……
更多宝藏等你发现!
“中华乐教”子项目之“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”旨在通过抢救式保护、传承、弘扬国乐艺术,并将其直接转化为教育资源,推动精品音乐作品生产与乐教传播,弘扬中国精神,培育中国气质,为后世留下代表时代的国乐艺术精品,为净化人心、移风易俗贡献力量!
· 美善人生,从乐教开始——中国文化人文艺术启蒙必备,《国乐启蒙》(一)数字版重磅发布
· 德音礼贤 |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,更是仙境乐工厂,是个“精灵”人类你就来吧!
· 德音礼贤 | 技术中心招人啦!
· 益品阁招人啦!
· 允中礼贤|期待重逢,我们一起播种耕耘、看花开、收果实
· 乐教历程
1.“弘扬中华乐教,支持乡村教育” ——允中文教“念乡恩”慈善音乐会隆重举办
2.愿中华正声生生不息,不绝于耳——中华乐教之国乐传承与人才培养
3.允中教师学园“乐教师资课程”简介
4.乐教校园 | 翁镇发先生及上音笙乐团乐教讲·演《国乐入心,“笙”乐传情》
5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龚一先生《一枝极美丽的古代花朵——古琴艺术漫谈》
6.乐教校园|让生命因音乐而美善,让文明因传承而久远
7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德音老师《重建天德社会——乐教现代复兴》侧记
8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翁镇发先生、罗守诚先生《“此曲只应天上有”——中国吹管乐艺术》
9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屠伟刚老师琵琶艺术畅谈《谛观有情》
10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2007年度中国人民大学音乐会综述 ——暨“弘扬乐教、广博易良”孔子文化月闭幕式综述
11.国乐大家校园行 | 德音老师《外师造化,中得心源——中国艺术的精神与人生的艺术》
12.《国乐知多少》“正月之音”——笙是什么
13.给孩子们的音乐礼物——国乐篇
14.给孩子们的音乐礼物——西方古典音乐篇
15.音乐是夏天的搬运工(国乐篇)
16.音乐是夏天的搬运工(西乐篇)
17.德音童声|和孩子一起听最优美的歌